有的家长喜欢用“不行”“不可以”“不能”等类似的字眼来给孩子立规矩,以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。这其实是“消极”的管教。
我们都知道“消极”的管教会破坏孩子的幸福感,对那些渴望受到表扬和肯定的几岁孩子来说,这种“消极”的否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,脾气倔强或自尊心高的孩子还会产生叛逆和反抗,导致你越管他越皮。
所以,与其用“消极”的管教来试图让孩子体验家长的权威,不如试试“积极”的管教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。具体操作可以分两步:
1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错误
有的家长一旦想起来给孩子立规矩这事儿,首先就会去关注孩子常犯的错误或不好的行为,比如“今天的蔬菜是不是又没吃?”“玩具用完又乱扔?”简直是化身成了24小时监工,这无形就营造了一个紧张的亲子氛围。
2、改变话术,多一些正面引导
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,尽量少用消极的否定词。
我们常用的“不可以”,虽然可能会制止住孩子当下的“错误”行为,但却没有告诉他怎么是正确的,孩子接收不到我们进一步的提示,往往就会继续做出不合适的行为。
把任务变成游戏,比如,当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时,你如果说“不可以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”,孩子可能会换到卧室扔一床;但如果你说“可以把玩具送回它们的小屋里,喏,就是蓝色那个小筐”,他们就知道玩具究竟该放在哪里了。
所以,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,仅仅告诉他“不可以”是不够的,还应该让他知道为什么,以及示范一下什么是“可以的”。
评价孩子时,不要用“但是”等转折句。
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某些表现时,该夸奖就单纯的夸奖,不要掺杂着“但是”。
比如,当孩子自己吃完了一碗饭,却搞得衣服脏兮兮时,我们不要去评价“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,但是把衣服都弄脏了哦”;可以换种说法“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,如果下次能不沾到衣服上就更厉害了”。
相比前者,后一种说法对孩子的评价一直是积极地在肯定,而且对孩子未来能做到的事情也提前肯定了,会让孩子主动在下次做得更好。
“积极”的管教并不局限在话术语言上,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也是一种“积极”管教。
比如孩子总喜欢乱涂乱画,我们可以给他准备一些安全的美术用品,告诉他“妈妈发现你手指好灵活,画画真不错,专门给你买了颜料,你可以把纸铺在画板上画,厉害的画家都是这样做的。”
几句鼓励,可能就会改变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,并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。